
人物档案:郝世宾,37岁,现任廊坊市卫生局疾病控制科科长,兼任卫生应急办公室主任。参加工作以来,16年如一日地奋斗在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战线,组织参与和协助指挥过抗击“非典”、防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、防控手足口病、防控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防控。2012年荣获第二届“廊坊青年五四奖章”。
榜样心声:“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,人生的快乐,也是幸福之所在。”
记者手记:他是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,奋斗在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。他多次不顾个人安危冲在疾病防控的第一线,在看似简单、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。“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,人生的快乐,也是幸福之所在。”郝世宾对待工作的这份敬业与执着,是青年人学习的榜样。
“全省抗击非典先进个人”、“全省卫生应急先进个人”、“市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工作先进个人”……荣获过省市级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荣誉,却依旧奋斗在疾病防控第一线。谈起工作,滔滔不绝,能够看出在疾病预防控制领域,他很在行。这位年轻人,就是郝世宾。
父亲是村里的赤脚医生,郝世宾学医的志愿从小就受其父亲影响。从预防医学专业一毕业就踏进了疾病预防控制这一行业,一干就是16年。
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,奋斗在一线的人们看不到战场上的硝烟弥漫,却能着实感受到那种心理煎熬。郝世宾说,2003年抗击“非典”就是自己真正经历的第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。“当时社会上对‘非典’都还没有一个透彻的了解,所以要靠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起草预案。我最长时间2天2夜没有合眼,多数日子2点以后睡觉,不超过6点起床,五六个小时睡眠是种奢望,两个月基本没回家。其实,单位到我家才5分钟。”郝世宾说,“非典”时期对自己来说,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。
视疫情如命令,舍小家顾大家,2003年“非典”、2004年禽流感、2007年手足口病、2009年甲流、2010年消除麻疹……每一次疾病防控都能看到他的身影。可当记者和他谈起他的家人时,郝世宾有了稍许沉默。“作为父亲,作为丈夫、作为兄长、作为儿子,我有太多的愧疚。”
经常半夜接到疫情防控电话的郝世宾,总是什么都来不及想,把年幼的熟睡中的孩子用被子一裹,顶着寒风送到亲戚家照看,自己就直接奔赴疫情现场。
“2003年‘非典’,那是我第一次切实感受到‘生离死别’这个词。妻子是医生,她当时报名参加到抗击‘非典’的第一线,要去‘非典’病房工作,第一批到‘非典’病房工作的医护人员是有一定风险的。我没有去送她,也没有给她送过一次饭,甚至没时间主动打电话慰问她一次。因为疫情很严重,大家都在等着我。”
“2008年手足口病防控期间,我去医院对患病儿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,那期间,我女儿发高烧住在同一家医院的同一栋住院病房,我没来得及去看一眼她。”谈起这些年来自己疏于对女儿和妻子的照顾,这个曾多次参加重大疫情防控的年轻人有了一丝哽咽。
“我不能舍弃大家,这是工作,是本职,我是为医而生。”一句简单却又充满力量的话,让我们看到了郝世宾身上那种对待社会高度负责,对待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。